<div id="2eiek"><wbr id="2eiek"></wbr></div><small id="2eiek"><wbr id="2eiek"></wbr></small>
<small id="2eiek"><wbr id="2eiek"></wbr></small>
<div id="2eiek"><button id="2eiek"></button></div><div id="2eiek"><button id="2eiek"></button></div>
<div id="2eiek"><wbr id="2eiek"></wbr></div><div id="2eiek"></div>
<xmp id="2eiek"><div id="2eiek"></div>
正在閱讀:

三位科學家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現和合成量子點,可用于改變材料性能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三位科學家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現和合成量子點,可用于改變材料性能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量子點可以有助于柔性電子、微型傳感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甚至可能用于加密量子通信。

來源:視覺中國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伊基莫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頒獎詞這樣寫到,伊基莫夫和布魯斯成功地創造了量子點(Quantum Dot),而巴文迪則徹底改變了量子點的化學生產。這些納米技術的最小組件,現在用于OLED電視和LED燈傳播光線,生物化學家和醫生則用它們來繪制生物組織圖。

直徑小于10納米的半導體納米晶體,則通常被稱為量子點。諾獎官方指出,量子點如今已是納米技術“工具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三位得主都是探索納米世界的先驅。

研究人員主要利用量子點來創造彩色光。他們認為,在未來,量子點可以有助于柔性電子、微型傳感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甚至可能用于加密量子通信。

據諾貝爾獎官網,巴文迪1961年生于法國巴黎;1988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改變了量子點的化學生產方式,產生了近乎完美的粒子。

布魯斯,1943年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1969年獲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證明流體中自由漂浮的粒子的尺寸依賴性量子效應的科學家。

伊基莫夫,1945年生于蘇聯;1974年獲得圣彼得堡Ioffe物理技術研究所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紐約納米晶體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1980年代初,伊基莫夫成功地在有色玻璃中創造了依賴于尺寸的量子效應。

2023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由去年的1000萬瑞典克朗,增加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25萬元,以上三位科學家將平分獎金。

此外,1901年至2022年間,共有189 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另據環球時報報道,今日獎項的得主最早應于當地時間今早11點45分公布,但瑞典皇家科學院早在07點31分就發出了一封標題為“他們為納米技術播下了重要種子”的電子郵件。

其中包含的一份新聞稿指出,“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獎勵量子點和納米粒子的發現和開發,這些納米粒子非常小,其尺寸決定了其特性”。電子郵件中還包括將上述三位科學家列為獲獎者。

事發后,諾貝爾委員會及時澄清,幾位委員會成員強調尚未就該問題做出任何決定。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三位科學家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現和合成量子點,可用于改變材料性能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量子點可以有助于柔性電子、微型傳感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甚至可能用于加密量子通信。

來源:視覺中國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伊基莫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頒獎詞這樣寫到,伊基莫夫和布魯斯成功地創造了量子點(Quantum Dot),而巴文迪則徹底改變了量子點的化學生產。這些納米技術的最小組件,現在用于OLED電視和LED燈傳播光線,生物化學家和醫生則用它們來繪制生物組織圖。

直徑小于10納米的半導體納米晶體,則通常被稱為量子點。諾獎官方指出,量子點如今已是納米技術“工具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三位得主都是探索納米世界的先驅。

研究人員主要利用量子點來創造彩色光。他們認為,在未來,量子點可以有助于柔性電子、微型傳感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甚至可能用于加密量子通信。

據諾貝爾獎官網,巴文迪1961年生于法國巴黎;1988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改變了量子點的化學生產方式,產生了近乎完美的粒子。

布魯斯,1943年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1969年獲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證明流體中自由漂浮的粒子的尺寸依賴性量子效應的科學家。

伊基莫夫,1945年生于蘇聯;1974年獲得圣彼得堡Ioffe物理技術研究所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紐約納米晶體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1980年代初,伊基莫夫成功地在有色玻璃中創造了依賴于尺寸的量子效應。

2023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由去年的1000萬瑞典克朗,增加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25萬元,以上三位科學家將平分獎金。

此外,1901年至2022年間,共有189 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另據環球時報報道,今日獎項的得主最早應于當地時間今早11點45分公布,但瑞典皇家科學院早在07點31分就發出了一封標題為“他們為納米技術播下了重要種子”的電子郵件。

其中包含的一份新聞稿指出,“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獎勵量子點和納米粒子的發現和開發,這些納米粒子非常小,其尺寸決定了其特性”。電子郵件中還包括將上述三位科學家列為獲獎者。

事發后,諾貝爾委員會及時澄清,幾位委員會成員強調尚未就該問題做出任何決定。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国产一区二乱码区在线欧洲-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久久国产一级乱子伦精品-国产一级片精品视频